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定同学们对党的信念,充分发挥党史的育人作用,我院开展“红色+故事”主题宣讲活动组织同学们学习党史知识,由19级入党积极分子利用晚自习5-10分钟时间,向大家分享自己的党史知识,以帮助同学们了解我们党在磨难和淬炼中经过艰辛探索,带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伟大历程。本周进行党史分享的同学为曹迪文和钱姝含。
曹迪文同学的此次分享主要介绍了长征历程、长征精神及长征意义。
1.长征历程:
长征由红军的西进突围开始,逐步发展为南方各地苏区红军部队向西北地区的战略转移。先后参加长征的红军有四路:中央红军(后恢复红一方面军番号),红二十五军,红四方面军,红二、红六军团(后编为红二方面军)。其中,中央红军长征历时1年,行程2.5万里;红二十五军长征历时10个月,行程近1万里;红四方面军长征历时1年7个月,行程1万余里;红二方面军长征历时近1年,行程2万余里。四路红军长征出发时,总人数共20.6万余人,途经14个省,共进行师以上规模的战役战斗120多次,牺牲营以上干部430余人,包括红三军团参谋长邓萍、红二十五军政治委员吴焕先等高级将领。长征结束时,红军共保留下5.7万余人。
2.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红色革命精神之一,是中国共产党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创造的革命精神。
红军指战员在长征途中表现出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坚定的信念,表现出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无产阶级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创造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集中体现为:坚韧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最显著特点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3.长征意义:
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强大队伍,长征中红军表现出的对革命的必胜信念和一往直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成为激励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前进的巨大动力。
钱姝含同学向大家分享了辽沈战役的相关历史内容,意义和启示。
内容:
1946年6月,国民党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1947年6 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进攻序幕。
中共中央决定将战略决战的方向首先指向东北战场,对解放军最有利。第一,在兵力对比上解放军占优势。我军的正规军7 0万,地方军3 0万,合计百万人,是全国五大战场上兵力超过蒋军的唯一战场。第二,东北敌军孤立分散,5 5万人分别困守长春、沈阳、锦州三个孤立的据点,所占地区狭小,补给非常困难。而且敌军战略意图或撤或守,还在举棋不定。第三,东北解放区占东北总面积的9 7 %,人口占8 3 %后方巩固,支援战争的物质力量雄厚。由于这些有利条件,人民解放军歼灭了东北敌军,还可以挥师入关,有利于华北、华东战场的作战;还能以东北的工业支援全国战争,使人民解放军获得战略总后方。
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东北人民解放军在林彪、罗荣桓的领导下,进行了辽沈战役。东北人民解放军首先攻占锦州,关闭东北大门,迫使长春守敌起义和投诚,接着在黑山地区全歼来自沈阳的西援之敌。随之解放沈阳和东北全境。辽沈战役历时五十二天,歼敌四十七万人,人民解放军在数量.上超过了国民党军队,为平津与华北的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意义:
1、辽沈战役的胜利,不仅解放了东北全境,而且首次使得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在数量方面超越国民党军队。
2、辽沈战役的胜利,使得人民解放军拥有了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也为后面淮海、平津两大战役的胜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3、辽沈战役的胜利,给国民党军队以强烈的精神震撼,加速了国民党的全面溃败,使得国民党不得不妥协开始与解放军开始进行停战的谈判以拖延败局。
启示:
通过学习我们党100年的光辉历程,重温我们党从成立以来,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建立不朽的功勋。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学习党史使我明白当前我们的任务是拥党、立志、向党。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我们应当拥护党,努力学习、工作,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与一切反党反人民的行为做斗争。在高度文明的现代社会,一切都在迅速发展,我们青年人必须树立正确的科学的奋斗目标,并为实现目标而积极努力。
希望同学们通过每周的党史学习活动,能够更加深刻的认识党,了解党,更加深刻的学习革命精神和传统文化,在回顾中坚定人生信仰,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做到不忘历史、不忘初心,知史爱党、知史爱国!
学院电话:0432-66011719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净月大街3699号
学院微信公众平台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净月大街3699号
吉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