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首语】
从1921年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已经走过一百年的辉煌历程;一百年艰苦卓绝,一百年奠基立业,一百年开辟未来。
为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学院党总支充分利用学校历史资源,选择党领导中国人民百年辉煌历程中重要的节点作为学习教育资料,引导学院党员深刻铭记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国家和民族作出的伟大贡献,深刻感悟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为人民的初心宗旨,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党史回眸】
抗日战争,简称抗战,指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国际上称作第二次中日战争或日本侵华战争。抗战时间从1931年9月18日开始算起,至1945年9月2日结束,共14年抗战。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共满洲省委开始组织抗日游击队与日军作战,后发展为东北抗日联军。1935年,日本策划“华北事变”,妄图把华北变为第二个伪满洲国。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八一宣言》),呼吁全国各党派、各阶层、各军队团结起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同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会议,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路线。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中共派周恩来奔赴西安力促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促进了中共中央联蒋抗日方针的实现;从此,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中国军民奋起抵抗,中国全面抗战由此开始。卢沟桥事变第二天,中国共产党通电全国:“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号召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为保卫国土流尽最后一滴血。8月下旬,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扩大会议,正确地制定了一条全面抗战路线,规定了党在抗日时期的政治纲领、基本任务和各项政策,从而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指明了斗争方向,为争取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奠定了基础。为早日促成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周恩来向蒋介石递交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随后,中共改组政府、改编军队。9月,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至此,在中国共产党推动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中国共产党在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深入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广泛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抗日游击战争,建立了大小十九块抗日根据地,进行反“扫荡”、反“清乡”,取得了平型关大捷、雁门关伏击战、夜袭阳明堡机场、百团大战等战斗战役的阶段胜利,形成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观。
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对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这一伟大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说】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捍卫民族独立最坚定,维护民族利益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最勇敢。在抗日战争时期,在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以卓越的政治领导力和正确的战略策略,指引了中国抗战的前进方向,坚定不移推动全民族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妥协、分裂、倒退。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坚决维护、巩固、发展统一战线,坚持独立自主、团结抗战,维护了团结抗战大局。中国共产党人勇敢战斗在抗日战争最前线,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3日)
【不忘初心】
2020年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回顾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坚持动员人民、依靠人民,推动形成了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洪流。中国共产党坚持兵民是胜利之本,提出和实施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敌后根据地军民广泛开展伏击战、破袭战、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等游击战的战术战法,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开辟的敌后战场和国民党指挥的正面战场协力合作,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局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以弱胜强的雄浑史诗,显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儿女坚不可摧的磅礴力量!”
学院电话:0432-66011719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净月大街3699号
学院微信公众平台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净月大街3699号
吉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8